客服登录免费注册公众号移动版智能助手导航

    10pt
    浙江拟实施“风光倍增工程” 能源发展“十四五”规划(征求意见稿)发布

    浙江省能源局发布《浙江省能源发展“十四五”规划(征求意见稿)》征求意见,征集截止日期为2021310日。意见稿中指出:能源总量目标。到2025年,全省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3.01亿吨标煤以内,“十四五”时期年均增长4.04%;全社会用电量达到6270亿千瓦时,“十四五”时期年均增长5.4%,全社会用电负荷达到12430万千瓦,“十四五”时期年均增长6.0%

    ——能源消费结构。到2025年,全省非化石能源、清洁能源(均含省外调入部分)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分别达到24.0%34.6%;天然气消费比重达到10.6%;煤炭消费比重降至33.5%。发电、供热用煤占煤炭消费比重达到85%以上。

    ——能源生产结构。到2025年,全省一次能源生产量达到4377万吨标煤(全部为非化石能源),年均增长5.3%,其中,可再生能源2369万吨标煤。全省境内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4203万千瓦左右,人均装机2.26千瓦;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到8320万千瓦,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的58.6%,其中非化石能源装机比重逐步提高到2025年的46.6%

    积极打造国家清洁能源生产“四基地”。沿海核电基地。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科学布局核电项目,形成浙北、浙东南、浙南三大区域为主的沿海核电基地。华东抽水蓄能基地。充分发挥浙江抽水蓄能电站场址资源优势,稳步推进抽水蓄能电站规划建设,为华东地区电力安全运行提供有力支撑。海上风电基地。依托浙江沿海的区位基础,积极推进海上风电项目开发建设,打造若干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。清洁煤电基地。煤电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仍将是我省的主力电源,新建一批支撑性基础性清洁煤电项目,并进一步提升现有煤电的清洁化、高效化水平,打造国际领先的清洁煤电基地。

    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非水可再生能源。实施“风光倍增工程”。持续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,积极发展建筑一体化光伏发电系统,高质量推广生态友好型“光伏+农渔业”开发模式,到2025年,力争全省光伏装机容量达到2800万千瓦。重点推进海上风电发展,打造近海及深远海海上风电应用基地+海洋能+陆上产业基地发展新模式,到2025年,力争全省风电装机容量达到630万千瓦,其中海上风电500万千瓦。

    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(含垃圾)发电,到2025年,力争生物质(含垃圾)发电装机达到270万千瓦。积极探索海洋能综合开发利用,打造一批陆上“风光水储”一体化基地。

    安全高效发展核电。按照国家建设沿海核电基地的总体部署,坚持安全与发展并重,突出核电作为我省中长期主力电源的战略地位。积极采用先进成熟技术路线,加强核电厂址保护,按照连续建设的要求,科学规划项目时序,适度超前开展前期,科学安排项目开工建设计划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力争建成三澳核电一期(240万千瓦)和三门核电二期(250万千瓦),积极推进三门核电三期、三澳核电二期开工建设,加快推进三澳核电三期、海岛核电等前期工作。围绕核电基地探索建设零碳未来城(园),鼓励开展核能供热等综合利用。

    合理有序开发水能。统筹考虑华东区域电力系统调峰填谷、调频、调相、安全稳定运行需求,有序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布局和建设。加快推动长龙山、宁海、缙云、衢江、磐安等项目建设,稳步推进泰顺、天台等项目前期工作,适时开展建德、桐庐等站点的前期工作。启动新一轮抽水蓄能电站选点规划,探索开展柔性(中小型)抽水蓄能电站试点建设,到2025年,抽水蓄能电站装机达798万千瓦。优化水电资源开发利用,加强对水电站生态流量管理,持续推进老旧水电站更新和技术改造,到2025年,全省水电开发利用规模保持在710万千瓦左右。

    高效发展清洁煤电。发挥煤电机组的托底保障作用,按照供电煤耗和超低排放国际先进的标准,合理推动支撑性基础性煤电项目规划建设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建成乐清电厂三期等已纳入国家规划的煤电项目,规划扩建一批高效清洁煤电。鼓励现役和新建煤电耦合可再生能源、储能、氢能等转型综合能源服务商,加快推进智慧电厂建设。

    积极推进天然气发电。推进电力和天然气改革协同发展,进一步挖潜现有气电潜力。因地制宜推广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建设,提供电、热、气、冷等多种能源的综合供应。依托液化天然气(LNG)接收中心,探索建设LNG配套调峰电站,到2025年,新增天然气分布式200万千瓦,LNG配套调峰电站240万千瓦。探索气电运营模式,更好发挥调峰能力。

    多渠道拓展区外来电。合理控制外购电比重,推动跨区域电力通道建设,建成白鹤滩水电至浙江特高压直流工程,加快推进送浙第四直流项目,持续提升区外受电和互保互济能力,到2025年,保持外购电力和外购电量占比均在三分之一左右。

    积极发展各类储能设施。在抽水蓄能的基础上,积极探索发展各类型储能设施,不断增强区域系统级调节能力。不断拓展储能应用新场景,推动储能在电源侧、电网侧和用户侧应用的新模式、新业态。积极探索在有条件的区域试点建设先进压缩空气储能、氢储能和蓄冷蓄热储能等新型储能项目,建成一批电化学储能示范项目。




    关于我们   |   联系方式   |   合作加盟   |   免责声明   |   隐私政策   |   注册协议   |   常见问题

     

    版权所有©吉林东电能源发展有限公司 服务电话:400-6666-819  吉ICP备18005811号

    Beijing Wisdom Fus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. , Ltd.